正定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华北平原中部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也是百岁帝王赵佗、常胜将军赵云故里。截至年正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正定县位于东经°23′—°42′,北纬37°58′—38°21′之间,北距首都北京千米,距天津新港千米,东距黄骅港千米,西距太原千米,南与省会石家庄市市区相接。境内有京广高铁、京广铁路、国道、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石德铁路、石太铁路、国道、石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外航班。
年,正定县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春秋时期(前年),居住在今河北省境内的白狄族人(姬姓)以正定为中心,建立鲜虞国,国都新市(今新城铺)。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年),鲜虞国被晋国所灭,此地属晋国管辖。战国初期(公元前年),鲜虞人在这一带建立了中山国,在此设东垣邑。赵惠文王三年(前年)中山国被赵国所灭,属赵。秦统一中国后,改东垣邑为东垣县,治所在今石家庄市古城村附近,属钜鹿郡。汉初,仍为东垣县。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年),改东垣县为真定县(意即真正安定),属恒山郡。汉文帝前元元年(前年),因避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
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年),分常山郡北部置真定国,辖真定、藁城、肥垒(今藁城县城子村一带)和绵曼(今井陉县境)四县。《史记·孝武本纪》载:“天子封其弟于真定,以续先王祀,而以常山为郡。”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真定国,将真定县划归常山国管辖。正定古城墙正定古城墙三国时,真定县属魏国常山郡。西晋时,常山郡的治所由元氏移至真定(今石家庄市古城村),从此正定县即成为河北中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魏天兴元年(公元年),把郡治所移至安乐垒(今藁城九门附近),真定为县。北齐时(公元-年),又把郡、县治所移到滹沱河北,即今正定镇。
北周宣政元年(公元年),从定州、常山郡各分出一部兼置恒州,治真定县。隋开皇初废郡,存恒州、真定县;开皇十六年(公元年),真定县分为真定、常山两县(常山县治所安乐垒),属恒州;大业元年(公元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唐武德元年(年),改恒山郡为恒州,治所石邑(今石家庄市振头附近);武德四年(年)徙恒州治真定;武后载初元年(年),改真定为中山县。神龙元年(年),复真定县;开元十四年(年)在恒州恒阳城置恒阳军;天宝元年(年),废恒州为常山郡,治真定县;乾元元年(年)复置恒州,属河北道常山郡,治真定县;宝应元年(年),置成德军于恒。
安史之乱后(-),为成德军节度使治所,又称恒冀节度使、镇冀节度使,是唐朝在今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唐末到五代割据河北,为河北三镇之一。也是河北的藩镇最稳定的一个,年只有三姓更迭。兴元元年(年),以恒州为大都督府;元和十五年(公元),为避穆宗李恒名讳,改恒州为镇州。五代后梁时仍为镇州,治真定县;后唐长光元年(年),改镇州为北都,同年又复为镇州;后唐长兴三年(公元年),升镇州为真定府;后晋天福七年(年)复名恒州,改成德军为顺国军;后晋天福十二年(公元年),又改恒州为镇州,顺国军复为成德军;契丹号为中京;后汉乾祐元年(年)为镇州,又升真定府;后周广顺元年(年)又改为镇州。
北宋时期,真定府为十大次级府之一,河北西路治所。宋庆历八年(公元年),废镇州置真定府路,统真定府和五州及真定等九县。金袭之,于天会七年置河北西路,治真定府。元初改为真定路,辖一府五州及真定等九县。明洪武元年(年),改真定路为真定府,辖五州及真定等27县。明朝中后期,设保定巡抚,驻真定。清顺治元年(年),属直隶省;顺治十七年(年),直隶巡抚移驻真定,康熙八年(年),直隶巡抚复移驻保定。雍正元年(年),因避世宗胤禛讳,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一州及正定等十三县。
年废府存县。正定县属直隶省范阳道观察使署(治保定)。民国三年(年),改范阳道为保定道,仍领正定县。现代民国十四年(年)6月24日,以正定县城厢为正定市,隶属正定县。不久即撤销正定市。民国17年(年)6月20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废保定道,正定县直隶于省。民国26年(年)3月,河北省划为17个督察区,正定县属第十二督察区。民国26年(年)10月8日,日军侵占正定县城。民国27年(年)2月,建立伪正定县公署,隶属真定道(治石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