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荐读高瑞奎,你是这样的帮大哥

知名白癜风专家 https://m-mip.39.net/nk/mipso_5941745.html

高瑞奎生前现场接受群众咨询。

[阅读提示]

1月3日下午,在河北家喻户晓的“帮大哥”高瑞奎走了。

他因心脏病突发倒在家门口的楼梯上。他磨破了边的旧帆布书包里,还装着准备为上午刚刚调解成功的一起纠纷要盖的印章;他用了多年的黄盖子小水壶滚落一旁,余温在寒冬里散尽……

错愕的人们,一直不愿意相信从网上传出的这则消息,直到正定县民主街“帮大哥”高瑞奎家里搭起了灵堂。

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踉踉跄跄挤进吊唁的人群,在灵堂上浑身颤抖地鞠躬;一对60多岁的栾城夫妇,互相搀扶着到灵堂跪拜;“徒弟”王小忠,一个40多岁的汉子哭得像个孩子;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人涌进民主街的小院向他告别,其中大部分人,家人都不认识……

是什么让人们对“帮大哥”高瑞奎念念不忘?

你有一副热心肠

1月3日,正定县“帮大哥、帮大姐”人民调解员协会调解员苏小虎有些沮丧,上午在单位自己一脚踩空了楼梯,把脚崴了。不过好在跟老伙计高瑞奎又调解成功一起纠纷,当事双方对调解协议都认可,就差盖个章。

老高说中午回去取印章,吃完饭缓一会儿,下午一起把调解协议送到当事单位去。可是直到下午3时多,苏小虎也不见老高人影。平时,他可是到单位最早的人。

苏小虎把电话打过去,是老高的闺女接的:“叔,俺爹没了。”苏小虎心里咯噔一下。

他瘸着腿赶到民主街高瑞奎家里的时候,小院里已经乱成一团——老高心脏病突发,没抢救过来。苏小虎一屁股坐在冰冷的楼梯上。

九年多了,大到婚姻、财产、宅基地,小到羊吃麦苗鸡错窝,两人搭伙调解了多少纠纷,苏小虎一下子算不过来。当天上午这个案子,西洋村刘利国的媳妇那年在卫生队当临时工时,上班途中摔伤,因为赔偿问题掰扯了好几年解决不了。到了老高这儿,几次调解下来,双方很快达成了赔偿协议,老高回家时还挺高兴。

苏小虎知道,跟他搭伙之前,老高从年开始就干调解工作,到现在干了43年,经他手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近万起,调解成功率达98.6%。老高究竟有什么样的特殊能力,让当事人都信服,苏小虎说不清楚,但这9年来两人默契合作,苏小虎认准一条:人们信他,是因为他是一个热心肠的好人。

热在哪?

热在他脸上。

胖胖的身材圆圆的脸,什么时候见你都是眯眯的笑眼,一张嘴都是正定方言,一拉手都是家常,分明就是个可亲的邻家老人。人们一见他,心里就近乎了。

一个被老高调解过婚姻纠纷的年轻人想起来,第一眼见到前来调解的“帮大哥”,动手打了媳妇心虚的他本来做好了要打嘴仗准备的。“可是他过来先轻轻地在我肩膀上捶了一拳,说‘孩子你是不是个男子汉’?好像一个长辈嗔怪着教训,一肚子敌意就全没了。”

热在他脚下。

正定县“帮大哥、帮大姐”人民调解员协会副会长祁文芝说,40多年了,无论是在村里做调解员,还是在电视上成了家喻户晓的“帮大哥”,老高始终闲不下腿。哪里有纠纷,谁家有申请,都是抬腿就走。

闺女高兴回忆说,有一年冬天,父亲去给人家调解,破电动车走到正定南城门时没电了。老高有气无力地给她打“闺女呀,实在走不动了,你来接接我吧。”高兴骑上家里的三轮车去接,看着老爹冻得满脸蜡黄,忍不住埋怨。可父亲说:“调解工作不好干,听起来心烦,说起来琐碎,做起来麻烦。可是咱们解了人家的恩怨,是好事。”

热在他心里。

孙子高超雄的印象里,爷爷干调解员工作,就跟忘了自己和这个家一样。家里的养牛场让他负责挤奶卖奶,转身出去给人家调解去了,几千块钱的牛奶变了质。

办公室里调解不算,家里总是会有人来说事情。有的时候为了不打扰家人,他还会整夜住在村委会在阁楼上的办公室里,接待来访、写材料。

热在人们的口碑里。

年,高瑞奎被授予“全国标兵人民调解员”称号。

年,因为在调解圈内越来越有名气,高瑞奎被当时的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非常帮助》栏目聘为“帮大哥”,开始为全省各地的群众调解纠纷。人们守在电视前,看这个笑呵呵的胖老头调解家长里短,给大家讲孝悌信义,“帮大哥”越来越受观众喜爱。

上电视出名之后,在民主街村里,位村民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叫他“帮大哥”。小辈孩子们跟着叫,老高也高兴,说这样显得自己年轻。

在老高家里,有一大堆证书、奖牌。他多次被评为省市县调解工作先进典型,三次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年被司法部授予“全国标兵人民调解员”称号,年被评为“感动省城十大人物”和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年被中宣部、司法部授予“全国法治教育模范个人”……

你托出一颗真心

“在村里搞调解工作,难;跟电视台做节目搞调解,被人从家里拿着铁锨赶出来,委屈;县里成立协会继续干调解,工作又多了一大块,不容易。要不是对老百姓、对调解工作有一颗真心,谁也坚持不下来。”正定县司法局副局长高海峰谈起高瑞奎一度哽咽,在他眼里,老高能把一项工作用一辈子干得这么好,在于他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把群众当自己的亲人。

有一年,高瑞奎接到一位王大姐的求助,说与儿子、儿媳有矛盾,不相往来,希望他能帮忙调解。高瑞奎知道,一般家庭矛盾都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把他们叫到一起。

整整一下午,高瑞奎让婆媳二人先把肚子里的“苦水”吐完,然后为两人送上“甜水”:在高瑞奎的引导下,她们一点点回忆婆婆为儿媳的付出,儿媳对婆婆的关心。

汩汩亲情融化了心中的坚冰,婆媳两人的眼角都泛起了泪花……一旁的儿子看到妈妈和媳妇重归于好,拉着高瑞奎的手一个劲儿地感谢。

“调解工作三大法宝,情、理、法,大伯用起来得心应手。”高瑞奎曾在石家庄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调和》栏目担任首席“和事佬”调解员,栏目制片人高凯峰说,做节目过程中他们发现,老高凭借他独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讲情说理上格外有办法。

一次去拍节目,有父子二人因为房产和赡养问题产生矛盾,高瑞奎和栏目记者带着这位老父亲刚进儿子的家门,一条板凳呼的一声从门里飞出来。父子二人没说两句话,便开始大打出手。

老高冒着被误伤的风险,上前拉开父子。随后分别拉过两个人简单说了几句话,双方慢慢冷静下来。

随后,老高拉来一条板凳,坐在大街上当面调解起来。“房子的归属问题有房产证说话,这是法律规定的。”“无论什么情况,这都是你的老人,赡养老人得有具体的方法,怎么能说不用落手续呢?”……

“高老师的话有魔力。”事后,记者们追问老高跟父子俩说了什么,老高笑笑:“有同理心,说通情的话。”

“当一名让人尊敬的调解员,光有情不行,还要懂法。”多年的调解实践使高瑞奎认识到,做调解工作首要的是以法为盾,在依法办事的前提下,带着真感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纠纷。

年,有位李大姐找到高瑞奎,说她在母亲去世时需支出元埋葬费,因当时拿不出钱就把房子抵押给了叔叔。现在李大姐觉得这套房子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元,想让叔叔把房子和房产证还给她。

高瑞奎了解后核实情况。李大姐的叔叔表示绝对没有拿她家的房产证,当时她家没有按农村规划图盖房,所以没有颁发房产证。

凭借多年的经验,高瑞奎做出判断,没有按规划宅基地盖房是不发放房产证的。随后,高瑞奎又到村委会对房产证一事进行核实:房产证确实没发。

对此,高瑞奎向李大姐详细解释了当前的国家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通过讲法说理,消除了李大姐的怀疑。最终,双方当着高瑞奎的面握手言和:叔叔表示只要侄女将欠款还清,就将房产还给她,李大姐同意尽快把欠叔叔的钱还上,叔叔还答应侄女盖房时一定帮忙。

打铁先要自身硬。为了充实自己的法律知识,老高一有时间就到正定县司法局学习法律法规,还经常到正定县法院向法官请教遇到的法律问题。

边学边干,现学现用。慢慢地,那些生硬的条条款款,与入情入心的话糅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他独有的寓情于法、生动活泼的调解风格。

你有一批同行者

年9月,从张家口来正定打工的孙贵根接了个活,帮别人从货车上卸货,一吨给15元的工钱。

干活的时候,孙贵根不小心被货物砸伤锁骨,看病住院花了4万多元钱,可雇工一方在付了多元的医药费后,就不愿意再多赔偿了。

有人给孙贵根出主意,你去找“帮大哥”调解调解吧。“外来务工的跟本地老板打官司,恐怕难。”孙贵根将信将疑。

高瑞奎接了这个案件,拉上苏小虎调解了好几次,最终为孙贵根争取到了3元的赔偿。双方签下了调解协议。

为这个案子,王金锁还跟高瑞奎探讨过好几次。王金锁退休后热衷公益事业,如今在高瑞奎的影响下,他成了“帮大哥、帮大姐”人民调解员协会的兼职调解员。

“我佩服他什么?主要是这份责任心。”王金锁记得,高瑞奎曾经给他上过两次“课”。

一次是正定县人民调解员选拔赛上,他得了第一名,老高拉住他,跟他谈了足足一个小时,主要意思是邀请他加入调解员队伍。“老高说,干调解工作,就是要让矛盾不上交,问题化基层。不能小看这项工作,它关系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安定,这是咱们的责任。我认可他说的道理。”第二次是在电视台参加金牌调解员比赛时,老高给他专门进行赛前辅导,鼓励他多学法律政策,多了解社情民意。

祁文芝说,受高瑞奎影响,一大批有志之士加入调解员队伍。年,正定县成立了“帮大哥、帮大姐”人民调解员协会,如今,正定县每个乡都有协会的分会,每个村都有调解员,名调解员覆盖正定所有乡镇和村庄。

“这么多年,村里没有发生过打架斗殴恶性事件,没有出现刑事案件,没有不亲不孝的情况出现过,这是‘帮大哥’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民主街村妇联主任王新领,如今接了高瑞奎的班,成为村里的调解员。

“正定这些年城市建设步伐很快,这个过程中难免出现一系列因拆迁带来的难题。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老高为我们正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贡献。”正定县诉调对接中心调解员徐志远说。

徐志远与高瑞奎在工作上经常会有交集,而高瑞奎做的大量调解工作,把矛盾化解在了基层,给徐志远留下了深刻印象。

“无论是叫‘帮大哥’还是‘和事佬’,大伯对电视调解格外重视,敬业热心让合作记者们感动。他上电视不为出名,就想借这个平台,把调解工作介绍给大众,借调解纠纷警示观众,传播和谐理念。”跟高瑞奎有过多年合作的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原制片人周立军说。

年末,周立军邀请老高录制一段新年视频,这大概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段视频。老高在视频里给自己的年总结了一个关键词“真心踏实”。

■社会需要更多“帮大哥”

得知记者要采访“帮大哥”高瑞奎的事迹,身边不时有人追着问两个问题:他为什么能把这件看似费力不讨好的事干了43年?干调解待遇很好吗?

正定县城民主街村委会原主任袁晓林,曾经和高瑞奎搭了30多年的班子。他知道,二十几岁在村里干调解工作时,老高也曾经犹豫过:毛头小伙子去给人家调解矛盾,谁信你?

头几年,因为没有经验,没调出什么效果来,但高瑞奎赢得了村民的认可:有事主动喊他去调解的人多了。村里毕竟是个人情社会,低头不见抬头见,谁愿意因为一点小事对簿公堂呢?

这让高瑞奎的工作热情越来越高,在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法儿”。高瑞奎跟袁晓林说,春雨润物润在了根上,民调工作最大的艺术就是润在心上,用真情化解纠纷,用热心去融化矛盾,才能春风化雨解心结。

“他把调解当成了艺术,他为调解动了真情,这才能把一件事一直做一辈子。”袁晓林说。

帆布包、旧水壶、破电动车,是高瑞奎出门调解的三大标配。“搞调解要是能赚钱,他不会舍不得给那辆一动车把就来回晃的电动车换块电池,更不会一年四季把电视台给的T恤穿在身上。”老伙计苏小虎说,他跟老高一起出去调解,走街串巷的,要不是因为老高在电视上脸熟,扎进人堆里就是老农民。

成名给老高带来了什么?受老高影响成为兼职调解员的王金锁记得,“帮大哥”名字叫响之后,他就遇见过好多次,老高自己拉个条幅、拎上一条板凳,在子龙广场上“摆摊”。

“摆摊”不为卖东西,不为收钱解决事,而是免费接受乡亲们的咨询,给乡亲们出主意想办法化矛盾。

外来务工的孙贵根,因为老高成功调解他的一起纠纷送上一面锦旗,老高还怪他:“你卸一吨塑料给15块钱,花这个钱干什么?”

采访中,省司法厅一位负责人拉住记者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写写老高,他是我们人民调解员的一面旗啊。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正是有了老高这样的人民调解员,我们才把大量的矛盾化解在了基层。”他回忆说,上世纪60年代由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的“枫桥经验”,提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历经全国各地坚持和发展,焕发出旺盛生机与活力。

“老高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践行者,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需要更多像老高这样的‘帮大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25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