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河南两省,有两个不那么出名的小县城,一个叫闻喜,一个叫获嘉。闻喜县现系山西省运城市辖县,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部,处于运城、临汾二盆地的交界处。获嘉县则是河南省新乡市辖县,东与新乡县相邻,西与修武县、武陟县交界,南与郑州市接壤,北与辉县市相连。闻喜、获嘉二县,先秦至汉武帝以前,各有另名。汉武帝时,为纪念武力平定割据岭南至今越南共和国中北部广大区域的南越国,而将巡视先后途径之二县,分别改名为闻喜、获嘉。从而使北方的两座本寂寂无闻的县城,竟与风马牛不相及的南越王国,产生了神奇的时空交联。它们更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雄心勃勃、开疆拓土伟大功绩的直接见证者。
一、二县得名
闻喜,获嘉二县名,系汉武帝钦赐之名。汉武帝改名之前,二县可谓寂寂无闻。
《汉武大帝》剧照春秋时,今闻喜县境系晋国辖域。战国初,韩、赵、魏三国分晋,今闻喜县被划归魏国。直至秦朝统一,始在此地置“左邑”县,隶属河东郡。元鼎六年(公元前年),汉武帝途径左邑桐乡时,得知汉军攻破南越国的喜讯,遂诏改县名为“闻喜”。隋炀帝大业末年,一度改其名为桐乡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年)随即改回闻喜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或许是改用吉祥县名的缘故,闻喜县自此声名鹊起,历史文化名人辈出,如被誉为“地图之父”的西晋地理学家裴秀、文学家郭璞、南朝刘宋时期为陈寿《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唐朝名相裴度、南宋力主抗金名相赵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等,都是闻喜县人。尤其是祖籍闻喜县的裴氏家族,自魏晋至宋代,诞生过59位宰相,余位将军、尚书、御史,因而被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誉为“士大夫之林薮”。
闻喜县至今还有个宰相村相较而言,获嘉县域在夏商时即有“宁”之名称。西周初,更名为“修武”,境域先后隶属鄘国、凡国。东周初,复改名“宁”,隶属卫国。秦朝统一,更其名“修武”,隶属三川郡。西汉虽沿用县名,改隶河内郡。元鼎六年春,汉武帝途径汲县新中乡(今河南省新乡市西南6公里的张固城村)时,得知汉军俘杀南越国相吕嘉的喜讯,故诏改此乡名为“获嘉”。魏晋时复用“修武”县名,隋朝则恢复“获嘉”县名,沿用至今。
那么,闻喜、获嘉缘以改名的南越国又是怎么回事?其与汉朝和战演变如何?其在汉武帝时,为何被汉朝攻灭?吕嘉又是何人,竟凭藉“获嘉”而得以“名垂千古”?要回答上述问题,就需对南越王国的兴衰,有一系统的了解。
二、南越往事
南越国,亦称南粤国,是秦末任南海郡尉的赵佗趁秦朝灭亡、中原楚汉相争,各方势力均无暇南顾之际,占据桂林郡、象郡后,于公元前年正式建立的政权名。历五王,享国九十三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冬)。汉武帝时,发军攻占南越。
目前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距今一百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岭南地区就有原始人类存在。先秦时,中原华夏族人将居住在今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的部族,统称为“越”,有“百越”、“诸越”等称谓。春秋战国时,岭南地区与吴、越、楚等国交往频繁。
公元前年,秦始皇命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岭南。
秦军虽多次获捷,但也损失惨重,主将屠睢也阵亡了。公元前年,秦始皇任命任嚣为主将,再次率军进攻居住在今广西地区的诸部落,同年,岭南平定。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三个郡。
一名参加征战的名不见经传的秦军将领赵佗,被任命为南海郡辖下的龙川县县令。或许所有人,甚至包括这位来自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的普通秦军将领赵佗,都不会意识到,在短短的数年后,他将会成为一个割据岭南地区王国的创建者。
赵佗塑像赵佗长远、深邃的战略眼光和抱负,早在他担任区区的龙川县令时,就充分地展现出来。他深知,秦军虽凭借武力夺取岭南,但人口的匮乏,不利于本地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于是,他上奏朝廷,从中原迁移50万民众至岭南,实施“南部大开发”战略。赵佗还很含蓄的向朝廷提出,希望能征派3万名单身女子来岭南,以便为将士们浆洗、缝补衣服。一向被视为粗暴野蛮的朝廷,这次竟然也很默契、贴心地征派1.5万名寡妇和未婚女子,送到岭南。赵佗的不凡表现,不仅在任嚣等上司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得到了很多秦朝出征官吏、将士的尊重和拥护。
公元前年,大泽乡起义爆发,反秦起义迅速蔓延全国。野心勃勃的南海郡尉任嚣遂萌生割据的野心,对秦朝的征召,屡屡拖延、观望。任嚣虽有雄心抱负,奈何病入膏肓,儿子们也不成器。万般无奈下,任嚣想起了赵佗,认为他堪托大任。于是将赵佗招来,命他代理郡尉,行使职权,指定他为自己的继承人。
公元前年,任嚣去世。赵佗按照与任嚣商定的策略,立即封锁五岭所有的交通要道,断绝与岭北地区及秦朝朝廷的一切联系。同时,将郡内忠于秦朝的军政官员、将士或杀,或撤。在得到秦朝灭亡的消息后,赵佗于公元前年举兵西侵,先后吞并了桂林、象郡。
公元前年,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东广州)。
吕良伟在电视剧《南越王》中饰演赵佗作为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建立的汉帝国于公元前年重新统一全国后,最初不承认南越国,且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给长沙王吴芮。公元前年夏,对岭南地区鞭长莫及的刘邦,不得不采取变通政策:他派遣陆贾为使,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接受汉高帝所赐印绶,向汉朝臣服。
公元前年,因吕后欲停止与南越国的贸易关系,引发南越国的不满,赵佗派兵攻打长沙国。吕后闻讯后,派周灶率兵攻南越国,以示惩戒。公元前年,吕后去世,汉朝罢兵。赵佗自认为势大,自称“南越武帝”,并不断对东边的闽越、西边的西瓯、雒越等侵扰、蚕食。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主动向赵佗示好:派人修葺位于真定县的赵佗先人墓,置守墓人,按时祭祀;还命陆贾再次出使南越,说服赵佗归汉。赵佗也见好就收,接受了陆贾的劝说,除帝号,向汉朝称臣,每年春、秋派人到长安朝觐。不过,赵佗在南越国内,继续使用皇帝的名号、礼仪。
三、南越回归
公元前年,赵佗去世。此后,赵胡(赵佗孙,后改名赵昧,南越文王,在位年: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赵婴齐(赵眜子,南越明王,在位年: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赵兴(赵婴齐子,南越哀王,在位年: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赵建德(赵兴兄,在位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相继即位。
南越国王印玺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今中国广东、广西大部、福建一部、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年,赵婴齐去世。次子赵兴继位,母亲邯郸女子樛氏为太后。汉武帝派安国少季、终军等至南越,劝说太后及赵兴入朝。樛太后本为汉朝女子,加之与安国少季私通,她还担忧赵兴年幼,而“相三王,宗族官仕为长吏者七十余人,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兄弟宗室”,在南越国民心目中,地位、声望远远凌驾于太后和王之上的南越国相吕嘉,权倾朝野,颇有不臣之心。因此,太后鼓动赵兴,愿意内属汉朝,并因此与反对内属的吕嘉屡屡爆发冲突。
南越国皇宫复原樛太后本与汉朝使者约定,趁宴会之际,擒杀吕嘉。但因吕嘉早有防范,以重兵护卫。汉使犹豫,不敢贸然动手。双方形成僵持之势。汉武帝指责汉使们胆怯无能,又派韩千秋和樛太后的弟弟樛乐率兵0人,前往南越。吕嘉得知此讯息后,先发制人,攻杀赵兴、樛太后及汉使。同时派兵,消灭韩千秋部。吕嘉还拥立赵婴齐长子术阳侯赵建德为南越王。
汉武帝得知吕嘉弑王叛汉的消息后,遣兵十万,由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领,分四路南伐南越王国。公元前年冬,汉军攻陷番禺。赵建德、吕嘉出海西逃,被汉军捕杀,南越国灭亡。为纪念功绩,汉武帝改途径二邑名为“闻喜”、“获嘉”。它们成为汉朝灭亡南越,将岭南地区纳入汉朝版图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不过,汉武帝将吕嘉的子孙、族人强制迁徙到今四川境内安置,“置不韦县,以彰先人之恶”,却令吕不韦无辜“躺枪”!
文史君说
赵佗趁秦朝末年,反秦起义风起云涌,秦朝无暇他顾之际,割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建立南越王国。客观上保护了岭南地区免受战火毁燹,维护了岭南地区的和平、稳定。西汉统一后,南越又长期奉行臣服汉朝的基本国策,与汉朝保持频繁、密切的往来,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岭南地区融入中华大家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越国末年,统治集团内部因政见分歧而纷争、屠杀,汉武帝调遣大军武力伐灭南越,开疆拓土,其中虽多有龌龊、污秽的无耻交易与权力之争,也不乏血腥、暴力的毁灭,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参考文献
1.(东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年。
2.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郛生)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