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主帅手握10万大军,被骂是妇人都不敢

说起北宋真宗时期的宋辽战争,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渊之盟了,双方大规模兵力对抗,辽萧太后、辽圣宗、宋真宗,双方君主也都是亲征参战了,最终以签订和议结束。不过在此之前,宋真宗继位之初的时候,辽军也曾大举南下,也就是在北宋咸平二年(年)爆发的战争,这一次宋真宗没有怂,没有像澶渊之盟时期那样被寇准强行御驾亲征,但是这一次宋军却在北方防线主帅傅潜的指挥下成为了缩头乌龟,任由辽军攻略,走后连破北宋边境城池,大掠而去。从辽军南下至回撤,傅潜手里掌握着起码10余万军队,但是主力宋军并未参战,此战也堪称是宋军的耻辱,这也间接造成了北宋西北的边患。首先来说一下,辽军此次南下的目的,其实就是想趁宋真宗赵恒刚刚继位,尝试性进攻宋境,顺道劫掠一番,这在古代是常规操作,任何敌对势力都会在你新主继位的时候发动战争,以便谋取利益。而宋真宗继位也是蛮波折的,他继位是他的幸运,而是宋太宗的不幸。宋太宗原本是喜欢长子赵元佐和次子赵元僖的,但是还是太子的赵元佐因为叔父叔父赵廷美而发疯,最终被废,而赵元僖深得宋太宗信赖,但是暴毙,在这种情况下,宋真宗才被扶立上皇位,虽然都是儿子,但是宋太宗可是看不惯赵恒。但是没招啊,看不惯又能怎样,皇位也要传给自己的儿子啊,总不能传给自己兄长的儿子,也就是把皇位重归太祖一脉,宋太宗可没那个心情,所以他也别无选择,只能立赵恒为太子。有意思的是,宋真宗还没继位,就遭遇了一场针对他的政变,如果政变成功,那么赵恒就只有死里一条。《宋史.吕端传》太宗崩,李皇后命继恩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皇后曰:「宫车已晏驾,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如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今始弃天下,岂可遽违命有异议邪?」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简单来说就是太宗的李皇后与宦官王继恩等人联合,想要扶立废太子赵元佐为帝,但是赵元佐可已经疯了,显然他们是想要以此揽权,如果得手,那么还是太子的宋真宗还有活路吗?多亏了吕端,及时发现了李皇后、王继恩的预谋,在太宗死后,及时脱身,将太子赵恒迎入宫中,以此宋真宗才能顺顺当当继承皇位,如果没有吕端的话,其结局显而易见。毕竟宋太宗病危之时,他都没在宫中,已经失去了获取消息的能力,他很可能在府中处理事务的时候,就莫名被一道诏书废掉,之后又莫名的暴毙。北宋内部的政局小波动,让辽国看到了机会,所以在北宋咸平二年(年),辽军向幽州集结兵力,之后大举南下。《宋史.傅潜传》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镇州治所在今河北正定县,定州治所是今河北定州市,高阳关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市。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三镇组成了北宋正面抗击辽军的防线,北宋在此地布置了重兵,而傅潜出任三路行营都部署,意味着他是北宋在北部的最高军事统帅,可谓是北宋边境安定,将士们的性命都系于傅潜一人。可问题是,面对这一次辽军南下,傅潜的打法就是一个,不出兵,打死不出兵,待辽军自去就好了,这是典型的不出兵就不出错打法啊,至于北宋边境的损失,傅潜似乎毫不关心。《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一》九月,庚辰朔,日有食之。辽主南京,以皇弟梁王隆庆为先锋,率师南伐。枢密都承旨开封王继英,以契丹大入,请北巡,帝纳之。面对辽军南下,宋真宗这次没怂,而是在王继英建议下,来了一次北巡,这里和亲征还是有些不同的,毕竟北巡可以根据前线战况改变路线嘛,也可以直接回到开封,但是亲征的话,那就不能轻易回撤了。而且这一次,也没有后来澶渊之战时情况那么严峻,那时是20余万辽军深入北宋腹地,有直接扑向开封的意思,北宋朝廷已经开始有人建议迁都了,所以宋真宗也害怕了。但是咸平二年的辽军南下行动,辽军只是试探性进攻,没有做好和北宋主力部队决战的准备,所以主要的目的是扰边,这也给了宋真宗北巡的勇气,再者,此战中,宋真宗车驾只是停留于大名府,远离前线战场,他也没有什么可忌惮的,再怎么说也是自己继位后,第一次处理辽军大举南下的事务,摆也要摆足样子。虽然宋真宗只是在大名府,没有去主力驻防的定州,但是起码表露出宋真宗的意思,那就是要痛击辽军,战事中,他也是一直在等着前线的捷报,只是迟迟没有等到。《宋史.傅潜传》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挝、铁棰,争欲奋击。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当时驻防定州的傅潜,在太宗时期也是有功绩的,征讨太原时曾经中过流矢,也生擒辽人余人,宋太宗还夸奖过他,但是在成为北方主帅后,胆子却变小了。手握8万余兵力的傅潜,执行的是坚守不战的策略,既然主帅实施这个战略,可想而知,其他各地的宋军也只能闭门坚守,而且还是苦守无援的那种,毕竟傅潜没有退敌的意思。问题是兵力足够的城池可以退敌,但是兵力不足的城池呢?就只能被辽军攻破,所以就有了“略宁边军及祁、赵游骑出邢、洺,镇、定路不通者逾月”的局面,北宋北部防线的中枢定州失去了对各地的掌控,就是因为傅潜坚守避战,导致的结果就是,辽军游骑遍地都是,彻底切割了宋军的联系。这也进一步增加北部防线动摇的可能,再多的精兵,失去统一调度指挥,在被对方优势兵力围攻下,不溃败是不可能的。局势如此,傅潜手下将领们不干了啊,将领们对他很不满,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啊,你出城去打,打不过坚守还说得过去,这人家辽军到你的地盘肆虐,连打的勇气都没有,这就说不过去了。《宋史.傅潜传》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当时范廷召等人苦苦劝谏,让傅潜赶紧出兵,但是傅潜还是不准,气的范廷召大骂傅潜还不如一个老妇人。说实话,这样的话在军中是极具杀伤力的,正所谓人活一张脸啊,主帅被部将痛骂胆小如鼠,连老妇人都不如,当时傅潜只能给自己找了一个清醒脱俗的借口。傅潜:“我这是在挫敌锐气啊”这话说出来连他自己都不信了,毕竟挫敌锐气的目的是为了反击,但是傅潜完全没有反击的计划的,留在大名府的宋真宗意在催促其出兵,但他就是闭守不出。最终没办法,傅潜暂且答应了范廷召的请求,令其率领一万步骑前往高阳关,汇合高阳关之地的宋军夹击辽军,并且声称自己会在后方接应。《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一》先是廷召乞援于高阳关,都部署洛阳康保裔即选精锐赴之。壬午,至瀛州西南裴村,廷召约以诘朝合战。及夕,廷召潜师遁,保裔不之觉。迟明,辽师围之数重。《宋史.康保裔传》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惟张凝以高阳关路辖领先锋,李重贵以高阳关行营副都部署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但此战宋军大败,原本范廷召和高阳关的康保裔商定次日合击辽军,但是当晚范廷召所部被辽军击溃,到了第二天,康保裔没有得到范廷召兵败的示警,主动出击反而陷入到了辽军的包围中,突围失败战死。而高阳关后续援军也无法救援康保裔,只能勉强从辽军的围攻中撤退,至此傅潜答应的什么接应都未抵达战场。高阳关战事失败了,傅潜更是坚守不战,任谁说都没用了,即便下面人打了胜仗,傅潜也不向后方的宋真宗上报了,可以说宋真宗一直在催促他出战,这要是打胜仗的消息愈多,宋真宗催促的就越急了。只要维持局面,傅潜可以找无数个理由搪塞宋真宗,避免出战,这也导致了辽军此次南下,并未遭遇什么困难,如入无人之境,本来也没打算和宋军主力决战,宋军坚守不出,整合辽军心意。《宋史.傅潜传》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战事中,宋真宗曾向定州派遣过援军,这些军队也必然是受傅潜节制,那么综合来看,当时在定州,傅潜可控的兵力应该不下于10万了,可是整个战役中,傅潜除了让范廷召率领1万步骑出战外,再无向外调集兵力。傅潜犹如在定州看了一场辽军上演的“大戏”,辽军“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北宋边境遭遇辽军摧残,可是主力宋军却被傅潜死死摁在了定州。《宋史.高琼传》既而傅潜以逗留得罪,即召琼代之。直到战事后期,宋真宗也忍不住了,让高琼去顶替了傅潜的职位,傅潜被夺职削爵,全家流放,可是高琼也难以改变战局了,辽军劫掠一番后,撤军了,宋军主力还未参战,仗就打完了。可以说此战,辽军完成了战前计划,也就是试探性进攻以及掠夺人口财物,这为后来20万辽军南下做足了准备,闭守不战的宋军更加令辽军轻视。当然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恶果,我个人认为发生在宋咸平二年的宋辽战争,对北宋影响最大的还是西北战事。因为辽军大举南下,所以北宋必然向北部防线增加兵力,那么西北兵力必然不再强势,事实证明也是这样,可以说在那个时期,西夏联合辽国夹击北宋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咸平二年西夏还尚未立国,这里只是习惯称呼,话说回来,在宋真宗继位之初,当时西北党项族首领李继迁还表面上臣服,其实为就是避免其成为北宋主要打击的军事目标。但在咸平二年,宋辽战争结束后,在宋军军事调整尚未完成前,李继迁再度反叛北宋。《宋史.夏国传》四年,麟府副部署曹璨率熟户兵邀继迁辎重于柳拨川,杀获甚众。九月,来攻破定州、怀远县及堡静、永州,清远军监军段义叛,城遂陷。五年三月,继迁大集蕃部,攻陷灵州,以为西平府。在咸平四年至五年,李继迁在西北发动战事,最大在战果及时他夺取了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北),这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吗?当然有,这里就是贺兰山一带。贺兰山周围大多是沙漠,在未得到贺兰山一带时,党项族实力并不强势,而在拿下贺兰山之后,其实力大增,因为贺兰山以东之地号称塞上江南,是后来西夏统治的核心区域,获得此地后,西夏才有能力和北宋长久抗衡,而这里也是北宋一直想要收复的区域。可以说贺兰山一带关乎着北宋西夏在西北对峙的局势,李继迁抓住了宋辽战争后的一个契机,趁宋军尚未从北线调动到西线的机会,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局面,并最终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将北宋势力挤出了贺兰山一带。总的来说,发生在咸平二年的宋辽战争,宋真宗是想打的,想要给予痛击,但主帅傅潜畏敌不战,屡屡错失战机,让辽军从容劫掠后北撤,更为严重的是,此战不胜,给了李继迁在西北作乱的机会,北宋的边境问题更加严峻了。参考资料《宋史.真宗本纪》《宋史.傅潜传》《宋史.高琼传》《宋史.吕端传》《宋史.康保裔传》《宋史.夏国传》《续资治通鉴.宋纪二十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2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