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赶考路人民网

知之愈深,爱之愈切。

燕赵大地拱卫首都,这是一块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河北,从太行山下的骆驼湾到坝上高寒的德胜村,从滹沱河畔到柏坡岭上,从冰雪小镇到震后新唐山,再到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会筹办、脱贫攻坚……总书记牵挂基层群众,心系河北发展,把足迹深深地刻在这片热土上。

如今,多万河北儿女牢记嘱托,奋力开创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局面,凝心聚力,砥砺前行!

平山县西柏坡村——

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本报记者徐运平张志锋

“70年前党中央从西柏坡出发进京,建立新中国——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村73岁的老党员闫青海,每次讲起这段红色历史,都会提高嗓门。

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总书记强调: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闫青海参加了这次座谈。

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留下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西柏坡纪念馆建成后,许多人来追寻“赶考”足迹,增强前行的力量。闫青海平均每周为人们讲两场革命故事。他的白发渐多,皱纹渐深,但一腔深情从未改变。

来西柏坡参观的人越来越多,去年增加到万人次。游客多了,昔日贫困的小山村日益热闹。

老区群众不等不靠,走好脱贫致富的“赶考”路。

西柏坡村仅有80多户,地处水源保护区,早年因修岗南水库,村子后移搬迁,人均只有不足3分旱地。现已80多岁的韩花珍,当年日子过得紧巴巴,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年前后,她卖掉一只鸡换来2.8元,置办水壶和瓷碗,摆了一个茶水摊。起早贪黑苦心经营,她成了村里第一批“万元户”。

从小小茶水摊起步,韩花珍一家创业的步子越迈越大。经过三代人努力,如今,她的两个外孙分别盖起4层楼,经营农家院。小外孙的农家院客房从25间扩到40多间,可以同时接待人用餐。

搭乘红色旅游的快车,西柏坡几乎家家户户吃上旅游饭,全村的农家院发展到20户左右。当年,党中央在西柏坡土坯房里指挥“三大战役”。如今,西柏坡村全是美观坚固的新房小楼。多半农户开上了小轿车。去年,建档立卡的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太行绿,平山红。借助红色旅游、生态旅游,西柏坡周边许多村庄脱贫致富。年平山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甩掉戴了32年的贫困帽。“脱贫攻坚奔小康是新时代的‘赶考’,我们努力交出合格答卷。”平山县委书记李旭阳说。

雄安新区——

未来之城脚步铿锵

本报记者张志锋

这里的干劲和盛夏的气温一样“高”!

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工地,机械轰鸣,封闭运输车来往穿梭。这是雄安新区设立后第一个开工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个多月过去,土方工程全部完成,桩基工程完成97%,雄安站可望明年底建成。

当前,20多个重点项目正在雄安新区建设,时常传来工程开标、开工的消息。

今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一站就选择了雄安新区,实地考察千年秀林、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通过视频连线雄安站建设者。此前的年2月23日——雄安新区宣布设立前夕,总书记考察安新县,主持召开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座谈会,擘画这座未来之城。

经过两年多有序、紧张的工作,雄安新区一系列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今年,雄安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新区容城县李郎村的赵茂新,穿过林间小道,一大早就来到附近的绿化苗圃,除草、培土、浇树,精细得像种庄稼一样。他家有3亩多地,过去种小麦、玉米,种得好了一年收入千把块钱。雄安新区设立后,首先营造千年秀林。作为合作造林项目,赵茂新的地改为种树,每年每亩收益元。李郎村共亩地改成林地。赵茂新们从种粮农民变为园林工人,干活每天收入达元左右。

先植绿、后建城,这是雄安新区建设的新理念。从年秋季到今年3月,雄安新区共新造林11万亩,0多万株树木站成一道风景。新区今年计划造林20万亩,未来森林覆盖率将由目前的11%提高到40%。

雄安新区将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这对很多企业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年9月,北京眼神科技公司移师雄安,这是第一家把总部从北京迁入新区的企业。现在已有一大批来自北京的企业,在这里安营扎寨。

雄安新区整合31个省直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推行“一枚印章管到底”全贯通服务。目前新区约95%的事项实现“雄安事、雄安办”,不需要东奔西跑。

一座全新的未来之城,在新区大地上破土萌芽……

阜平县骆驼湾村——

日子就像芝麻开花

本报记者张志锋马晨

胖嘟嘟的喜鹊在枝头跳来跳去,欢快的鸣叫把大山深处的骆驼湾从晨曦中唤醒。7年前的深冬,习近平总书记冒雪来到太行山革命老区阜平,到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看望贫困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当时全村人,人为贫困人口。

如今,骆驼湾村已经脱贫,眼下仅剩一户两人为扶贫对象,通过兜底保障。“俺们的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唐宗秀老人说。像她家一样,现在全村多户都住上了新房。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多元;年增至元,整村脱贫;年达到0元。

村里的“80后”李爱明过去在北京打工,年起,骆驼湾名气大了,许多年轻人回村找创业机会。当年5月,李爱明在返乡青年中第一批开起农家乐,网上网下一吆喝,生意越来越红火。去年李爱明当选为村委会副主任,“我们年轻人都想干出个名堂!”

返乡青年飙着劲儿干,有5个人进了村两委班子。“年轻人给村里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龙泉关镇党委书记刘俊亮说。

去年,来自河北省能源局的驻村工作队发起成立村集体企业——骆驼湾实业发展公司,散养黑猪50多头,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203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