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抗美援朝老兵参加“信仰的力量,血脉的传承”主题活动。
民兵应急连接受国动部紧急拉动演练考核。
组织小学生开展“国旗下成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武装部干事和民兵一道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
写在前面
千忙万忙,不抓基层就是瞎忙。习主席多次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基础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对国防动员系统来说,落实末端在基层、执行主体在基层,需抓住基层武装部这个主体、建强专武干部队伍这个关键。
一个基层武装工作的舞台有多大?近年来,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武装部积极探索实践,在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树起了基层武装工作的鲜活样本。
党管武装氛围浓厚,阻力少动力足
武装部部长袁新,曾任海防某部军事主官,服役26年;副部长斯向军,曾任陆军某部作训参谋,服役19年;干事肖猛,武警某部退役士官,服役12年;干事夏春俊,武警某部退役士官,服役5年。
身份上,4人都有从军经历,均为党员,专业互补,各有所长。
4杆枪如何唱好武装工作一台戏?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位于黄浦江上游北畔的闵行区马桥镇。
马桥镇,历史绵长,曾是上海的古海岸线。改革开放后,马桥走上了时代发展的潮头,两次荣获“全国最佳乡镇”称号,赢得代表全国乡镇最高荣誉的“大地杯”,荣膺国家生态镇、国家卫生镇、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等,连续3次被评为“上海市双拥模范镇”。
马桥镇武装部就位于镇政府机关大院内。
“以前武装部办公楼规模小、条件简陋。”干事肖猛向记者回忆起年初一次民兵训练时的情景:当时民兵整组刚结束,武装部按照上级军事机关要求,组织了一场应急拉动。狭窄的装备库室里情况此起彼伏,拥挤的楼梯和过道只容得下一人,严重影响了队伍的集结出动。
年底,上海警备区首长机关到闵行区进行基层武装部规范化建设考评,年初发生的尴尬一幕再度被拎了出来,马桥镇党委书记陈振华神情凝重。第二天,陈振华组织召开镇党委议军会,议题只有一个:武装工作。“结合政府大院调整,最大程度优化武装部建设用房,把机关大院中位置最好、进出最佳的办公楼优先满足武装工作需要。”年8月1日,一幢占地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和一幢占地平方米的“青年民兵之家”正式交付武装部使用。
“经费够不够用?”“应急装备采购推进得如何了?”身兼武装部教导员的陈振华,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对于基层武装建设,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
年,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项目启动。看似不搭边的马桥镇武装部,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添置了首批智能化设备,配置了一套集国防教育、抗震减灾、防空避险、征兵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系统。
“镇域虽小,履行党管武装职责不能打折扣。有这样浓厚的党管武装氛围,武装工作开展起来阻力少了动力足了。”副部长斯向军感慨。得益于党管武装的良好氛围,得益于这一支专武、爱武、精武的好队伍,马桥镇武装部年年获评先进单位。年,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检查组来马桥镇考核基层武装建设情况,马桥镇武装部交了一份优异成绩单,斯向军被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用作为赢地位
午夜零时,在社区新冠疫情防控一线,银康苑小区居民、民兵李建军穿上防护服替下志愿者王丹凤,担起后半夜的巡检任务。一连几十个晚上,全镇54个疫情防控点,都有迷彩身影穿行其间。干事夏春俊说,安排民兵后半夜上岗执勤,是民兵队伍响应号召共同做出的决定。
“团结担当、忠诚可靠”是马桥民兵的精神密码。时任彭渡村民兵连指导员的袁海丰对7年前的一次应急任务记忆犹新。年10月3日15时许,受台风“菲特”影响,彭渡村黄浦江沿岸潮水水势高涨,防汛门被江水冲倒,堤岸出现了一道4米长的缺口。江水不断涌入,眼看就要漫灌进沿岸村落。部长袁新立即带领50名基干民兵赶赴现场,军地各部门人员一道装沙袋、运沙袋、堵缺口,经过8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成功封堵缺口,马桥百姓交口称赞。
“街头巷尾、大事小事总能见到带着民兵臂章的迷彩身影与大家一道热火朝天地忙活。”这是百姓对马桥民兵的认可。近年来,该镇民兵数十次出色完成文明城区创建、大型赛事保障、防台防汛、疫情防控、扫雪除冰等大项任务。
民兵亦民亦兵,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发挥好其分布广、社民情熟的优势,有利于任务快速推进。
在马桥镇“五违四必”整治活动中,民兵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马桥镇武装部负责的是矛盾最为突出的歌林健茂公寓和铁阳小区等片区。”袁新告诉记者,许多租赁户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无固定下班时间,为了做到“男女老幼知拆违,宣传教育无死角”,他们将工作时间延伸至深夜。前前后后一个多月,民兵队员协助社区工作人员逐个区域对照标准,逐门逐户发动宣传,每天步行3万余步,按时完成了户、7万多平方米的拆违任务,未发生一起纠纷事件。
“多年来,马桥民兵随召随到,在军地多项重大任务中锤炼了队伍、强化了本领,用作为赢得了百姓心中的地位,有效激发军地各级抓建热情。”上海市闵行区人武部军事科长段越说。
服役安心退伍放心,贴心服务暖心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带着些许上海腔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马桥敬老院响起,抗美援朝老兵何墨兴娓娓讲述那段血雨腥风的战斗岁月,一旁的10余名预征新兵听得入了神,眼里闪着莹莹的泪光。
今年是马桥镇武装部征兵工作朝着连续40年无责任退兵目标迈进的一年。“从入伍到退伍,从返乡到就业,征兵工作每个环节都很重要。马桥镇致力于营造入伍开心、服役安心、退伍放心的良好氛围,激发有志青年投身军营。”副部长斯向军说。
年入伍的民主村青年龚浩杰家境贫困,自小与奶奶相依为命。龚浩杰参军入伍后,镇武装部定期组织民兵到龚家慰问,为老人送去生活必需品,并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服役第二年,老人病重,龚浩杰在部队心急如焚。
得知该情况后,镇武装部一医院悉心照料,一面积极联络部队落实龚浩杰的请假事宜。最终,龚浩杰在老人弥留之际见到了最后一面。
“每一名在部队服役的马桥籍战友都有一名‘编外指导员’。”袁新说。“编外指导员”由居委会或村委会的党支部书记担任,24小时在线为服役士兵解疑答惑。不仅如此,“编外指导员”每年还会到部队实地探望,让年轻士兵感受家乡温暖。
服役安心,退伍放心。年选择自主就业的士官陈浩求职屡次碰壁,后来找到了武装部这个“娘家人”。考虑到陈浩在部队担任过文书,武装部推荐他到彭渡村村委会实习。这一次,陈浩如鱼得水,凭借在部队积攒的党建工作经验和养成的吃苦耐劳品质,各项工作干得顺风顺水。目前,陈浩已赴马桥镇党建服务中心挂职学习,被列入村委政工干部后备队重点培养。
开设培训班、制订“一对一”帮教计划、组织外出参观见学……马桥镇利用多种方式帮助退役士兵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
近5年,马桥籍现役士兵中有3人考入军校;退役军人中,5人成为社工、4人进了居(村)“两委”、两人进入国企,就业率达%。
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做老兵“娘家人”
“《退伍证》丢了,没有证件就难以完成工龄核算,平白无故少了3年工龄。”前不久,面临退休的金星村退伍军人王国民很是苦恼。
经战友提示,王国民拨通了武装部的值班电话。电话那头,干事肖猛热心询问、认真记录,并向王国民保证:3天之内给予答复。
让王国民没想到的是,第2天,武装部的“服役证明已经开具好了。”这让王国民百感交集,电话里忙着说感谢。
截至发稿,马桥镇武装部已经陆续为马桥籍退伍军人出具各类证明文件份,办事周期均不超过3个工作日。
走进武装部档案资料室,自年以来的征兵工作、民兵工作、双拥工作等5大类余册资料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它们记录着余名马桥籍官兵的详细信息。“只要是从马桥走出去的兵,在这里都能找得到信息。”部长袁新介绍,马桥镇武装部工作人员将这些档案资料视为“宝贝疙瘩”,竭尽所能满足马桥籍官兵的现实需求。
这些年,奉贤区退伍军人王季华一直在寻找同班战友吴金奎,他们在服役期间是“最佳拍档”。退伍后,他与吴金奎失联近30多年,只依稀记得吴金奎是马桥来的兵。
如何找到吴金奎,镇武装部犯了难。原部队早已撤并转隶,马桥镇村居也进行过多次区划调整。但他们还是从王季华的只言片语中找到线索,对照档案一一比对,最终找到了吴金奎。见面那天,两个年过半百的老兵相拥而泣。
马桥镇武装部还有一个传统——给抗美援朝老兵过生日。目前,全镇健在35名抗美援朝老兵。每逢老兵生日,镇武装部都会组织民政干部、居(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民兵连长带上生日蛋糕、鲜花和慰问品到老兵家里为他们过生日,并详细询问老兵身体状况和需要解决的家庭困难。
“想去北京天安门看一次升旗仪式。”年7月,武装部例行走访时了解到旗忠村90岁抗美援朝老兵严树林的愿望。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镇武装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镇政府机关大院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升旗仪式,圆了老人的梦。
如今,马桥镇武装部已经成为马桥镇的“老兵俱乐部”,时常会有退伍老兵来武装部唠嗑,谈谈军营往事;有的是来了解最新的优抚政策;还有一些老兵主动当起了镇上的国防教育宣讲员、征兵宣传志愿者。
采访结束时,记者了解到,马桥镇武装部又有了大手笔:借势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东风,依托大数据系统建立民兵数据库、构建退役军人管理系统,丰富退役军人服务站功能,推开武装工作智能化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基层武装工作质效。
(本版照片由马桥镇武装部提供)
来源: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