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首家老年护理中心落地宋庄镇徐辛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五一”前开诊。这是全市10家试点中唯一一个位于城市副中心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设置的老年护理中心。该中医院建立的紧密医联体优势,融合康复及中医等服务,全力打造“医疗+康复+护理”一体化服务新模式。
老年护理中心融合康复及中医治疗等服务,计划“五一”前开诊。
利用医疗优势
植入老年医疗和保健功能
老年护理中心定位以贴近社区、服务家庭,提高老年患者生存质量为主,重点为失能、术后老人提供全科诊疗、医疗护理、基础健康、生活照护等服务。
徐辛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护理中心设在门诊楼二楼,占地面积平方米,设有20张床位。利用这些床位,不仅可以医院出院后、回家前的“最后一公里”,还能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专业照护服务,为老人家属排忧解难。
徐辛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张泽利介绍,老年护理中心在原全科二病区基础上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添置了无障碍基础设施,购置了全胸震荡排痰机、电动移位机及整套沐浴设备,还全新配置了除颤仪、呼吸机、离子导入仪等急救、康复设备。
在基层卫生医院的医疗服务,是该老年护理中心的最大优势。徐辛庄社区卫生服医院建立了紧密型医联体,老年护理中心医院全科技术力量为依托。医院急诊科主任在这挂职副主任,护士长也由医院全科病房护士长担任。护理中心与病房相结合,与医院一体化管理。
“每周一和周五,医院心内科、中医科、内分泌科等专家还会定期出诊、查房,根据老年人慢性病特点,进行病例讨论,分析、制定治疗方案,使老年人在医疗上得到有力的保障。”张泽利说。
“中医+康复”融合
丰富老年护理内容
门诊楼三楼,是中医和康复中心,将针灸、穴位贴敷、艾灸理疗、耳穴埋豆、中药足浴等传统中医疗法运用于老年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老年性痴呆、记忆力衰退、老年性精神不振、老年性耳聋、脑动脉硬化以及由此引致的脑卒中、老年性骨关节病、慢性腰腿痛、颈肩痛、习惯性便秘等常见慢性病,都可以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改善甚至治愈。在老人的康复治疗中,融入中医疗法来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可以提高老年人自身免疫力,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对于有功能性障碍或术后老年人,在稳定病情的同时,可以来到三楼的康复室,由康复师保护着训练。临床证明,可以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等康复治疗技术,促进老年患者功能性改善和恢复,避免疾病发展至出现功能障碍,或使早期出现的功能障碍不继续发展,减轻残疾程度。
建档管理
打造“医康护”一体化服务模式
失能、失智老人将受到专业护理。中心配备5名全科医生、12名护士,护理人员每天定时为失能患者清理褥疮、换药、翻身,并制定特殊营养计划。洗澡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和家属最头疼的事。“我们特意用两间病房改造了公共浴室,配备了卧式沐浴系统搭配电动移位车,方便老人坐浴、躺浴。”张泽利说。
对于失能失智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中心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使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医生巡诊、慢病管理、健康教育、保健咨询等一体化服务。
平时,通过健康教育、行为矫正、安全防护等护理措施,帮助老年人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预防致残性疾病的发生。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健康管理知识,包括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功能锻炼和活动等方面,使老年人学习健康管理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平稳应对健康老龄化。
同时,采取妥善、合理的护理措施,预防老年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和继发性功能障碍,如肺炎、压疮、心理性依赖和抑郁等。
“老年护理中心的开诊,需要各科室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联动机制,特别是医疗组、护理组、中医科和康复科,要增加会诊频次,在充分沟通的前提下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让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服务质量。”张泽利说,中心已为开诊做好准备。
记者了解到,借助本轮老年护理中心建设,徐辛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置了CT和价值万的胃肠镜检查设备,为老年人但不限于老年群体提供更深层次的检查,诊疗硬软件水平系统提升。
多点开花
全市首批10个试点陆续开诊
数据统计,截至年底,北京市常驻人口中60岁及以上.6万人,其中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约25.6万名,其中13%入住养老机构,87%选择居家养老,对就近护理服务有刚需。据《“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原则上每个县(市、区)建成1个护理院(中心)。
为此,北京市鼓励将老年护理服务机构嵌入社区,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整合设施,利用社区闲置、存量房产改建、规划用地新建,让老年护理中心成为社区标配,满足老人离家不离社区的需求。
北京市首批10个试点中,2医院建设,8个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合设置,分别是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羊坊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东辛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亦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徐辛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田各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陆续开诊。
本报记者曲经纬
责任编辑李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