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www.bdfyy999.com/bdf/zhongkedongtai/meitibaodao/m/102407.html镜头慢慢拉进:蓝天白云暖阳,村中那棵八百年老槐树开始发出了新芽;青砖灰瓦回廊,一座传统的民间四合院古朴幽静;仝氏宗祠、大水塔、老戏台、供销社……回忆绵长。在朱河拆迁之际,3个85后青年历时近半年时间拍摄家乡纪录片《朱河记忆》,那一幕幕镜头戳中了无数人的乡愁。村子要拆迁,两个85后小伙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一段《朱河颂》快手短视频广泛流传今年的4月份,一段名为《朱河颂》的快手短视频在正定新区各社区广泛流传。“朱河立村,六百余年。初名诸河,水道甚繁。二水相傍,滹沱周汉。仰观太行,俯卧平川。燕赵腹地,沃野广宽。城东八里,乐土桃源……”解说词朗朗上口,朱河的地标都一一展现:八百年古槐、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的仝氏宗祠、唯一的一座四合院、大水塔、老戏台、供销社……这段视频在网上点击量达到1.7万次。大家纷纷点赞留言:“太有才了!”“这个注定载入大朱河史册!”“对你们的用心,表示赞扬!”“儿时的回忆,亲切!”“多拍点视频吧!留下记忆!”而新区附近其他社区的居民也纷纷表示佩服:“东关村民支持!”“固营支持!”“大临济支持!”“新区各村应该向大朱河村学习,总结过去记录现在,展望未来。”……这段视频是朱河社区85后青年付伟敬拍摄的,而词是由其发小田劲松写的。“人们都说乡愁,可若乡村消逝了,又何以安置我们的乡愁?朱河马上要拆迁了,我们觉得应该留下点儿东西来纪念,来表达我们对家乡的眷恋,安置我们的乡愁。”付伟敬如是说,于是他和发小田劲松一拍即合,准备拍摄一段短视频,记录村子变迁。付伟敬曾经开过摄影工作室,于是今年3月,他重拾记忆,拿起手机,开始拍摄家乡。而那解说词则是田劲松之前在知晓村子要拆迁,一时感慨而写的。两个85后小伙儿配合,4月2日,这段名叫《朱河颂》的短视频在快手发出,很快点击量就破万,村民们也纷纷转发朋友圈。这也引起了朱河社区居委会的重视。社区支持拍摄《朱河记忆》纪录片“没想到我们朱河的年轻人这么有情怀!对我们的村庄这么有感情。”朱河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副书记李金生这样评价两位小伙子,朱河面临拆迁,人们的这种思乡情感愈发强烈。社区两委班子经过商讨,决定支持他们这些年轻人拍摄《朱河记忆》纪录片,记录村史,为后人呈现一份记忆。在他们看来,纪录片无疑是承载朱河文化最厚重、最真实的一种形式。这让两个小伙子非常兴奋,尽管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工作,但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公益的任务,为了把纪录片拍摄得更好,更专业,付伟敬还特意找来曾经在自己摄影工作室工作过的同村90后青年仝博,一起利用工作之余参与纪录片摄制。记忆里的乡愁叫“朱河”三人分工明确,做过专业摄影的付伟敬和仝博来负责摄像和后期制作,解说词则由擅长写作的田劲松来完成。“记忆里的乡愁叫朱河。”在田劲松的笔下,朱河穿越历史长河,向我们缓缓走来:她是一个被河流拥抱的村庄。滹沱河,周汉河,旺泉河等诸多河流将她怀抱中央,古时也称“诸河”村。因河而建,与水相搏,是一代又一代朱河人的立身之本……“这次拍摄纪录片,就感觉我的家乡朱河如同一本书,虽然已经读了千百遍,但是再次阅读,感觉这本书更加厚重。”田劲松站在多年古槐前,娓娓道来:“这棵老槐树,是村子几代人的回忆,老槐树的树干已经中空,但枝繁叶茂,通过走访,我们更深知它在朱河人心中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几代朱河人的童年都在这里度过,大家都曾在树洞玩耍,爬上老槐树,拽着树枝荡秋千;一起在枝干上坐一溜,谈论着一天的过往和明天的梦想……它是朱河人心目中的精神图腾,护佑着一方乡民,开枝散叶,兴旺发达。”所以拍摄中,仅这棵老槐树,他们就拍摄了一个又一个的镜头,从发芽到枝繁叶茂,再到满树槐花。当听朱河社区居委会党总支副书记李金生说,社区设想依托这棵老槐树,来建设“朱河记忆”博物馆,村民曾用过的石碾子、石凳;学生使用过的桌椅板凳,都搬来了这里。三位年轻人由衷地开心,“老槐树寄托了我们浓浓的乡愁,而如果依托它建起相当于村史的博物馆,那么老槐树就不会孤单,我们的乡愁也不会孤单。”田劲松感慨万千。在他们的镜头里,还留下了迄今已有二百九十余年的仝氏宗祠,梁画栋异常精美的村内唯一的四合院。“四合院虽然已有些破旧,但其青砖砌墙,条石铺阶,这种朴素使人忘却了世间的浮华。”田劲松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让我们仿佛回到了“进门挑帘,劈柴做饭”的农耕时代。他们走街串巷,拍摄了多G的摄像素材。正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朱河布龙”,期待传承的“走马灯”,代表朱河舌尖上的味道的“八大碗”……让他们更感受到了朱河民俗文化的独树一帜。而在他们的镜头中,我们还看到了经济发展中朱河:改革初期,在朱河一大批集体企业如地毯厂,服装厂等蓬勃兴起,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也不甘落后,争当时代弄潮儿,他们纷纷建立起搪瓷厂、液化气厂。绣花、印染业迅速发展,后成为村内主业。朱河的布匹,被罩,床单的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走出了一条产业齐全,共谋发展的致富路。如今随着正定新区的发展,朱河在征迁中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三个青年摄制的纪录片将在正博会向世人展示“朱河记忆”“我们都是利用工作之余进行摄制,经常需要挑灯夜战,尽管辛苦,但大家热情高涨,仝博还专门赴兰州,去请教他的老师进行后期制作。我们就是希望用自己的真心去记录自己的家乡,为父老乡亲呈现一份沉甸甸的乡愁记忆。”付伟敬说,“在拍摄中,我们越来越为我们的家乡骄傲,因为越走近它,你会越发现它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有历史,有文化。这些有历史、有文化的东西,应该留下来,让人们的乡愁更有温度,更厚重。”对一代代人的人来说,乡愁表达着人们对自己家乡的无限眷恋。将来等村子拆迁了,无论他们身在何处,这里都保留着他们的乡愁。而承载这份乡愁的是那棵老槐树,是那个四合院,是那个仝氏宗祠,是那朱河布龙,是那走马灯,是那传统的绣花技艺……三个85后年轻人说,《朱河记忆》是呈现的朱河人的这种情怀,他们将家乡的记忆装在心的行囊里,慰藉心灵,心生骄傲。而这段10分钟的《朱河记忆》纪录片不仅在朱河留存、流传,还将在正博会上向世人展示朱河的乡愁记忆。附:《朱河颂》作者:田劲松朱河立村,六百余年。初名诸河,水道甚繁。二水相傍,滹沱周汉。仰观太行,俯卧平川。燕赵腹地,沃野广宽。城东八里,乐土桃源。人杰地灵,招凤引鸾。初有郜姓,移居此间。燕王扫北,本乡蒙难。洪水无情,水患连连。大水毁村,稀少人烟。灾后重建,始有入迁。洪桐老槐,迎近送远。张王李赵,仝付刘袁。杨宋焦魏,杜石曹钱。郭陈梁马,边何任田。诸姓之来,各有渊源。开枝散叶,共创家园。时至今日,人口满万。土地万亩,皆为良田。朱河往事,代代相传。始于洪武,辈出英贤。日寇入侵,犯我河山。朱河儿女,北河血战。解放战争,奋勇支前。抗击美帝,杀赴朝鲜。颗颗红心,英勇不凡。四九建国,全村共产。合作社兴,团结实干。永久记忆,一九六三。面对灾害,挺直腰板。改革开放,更放新篇。新兴产业,纺织印染。畅销海内,被罩床单。就业不愁,村中择选。民殷村富,长治久安。村中大集,二四八赶。日用特产,一应俱全。四方乡民,购物甚欢。三月十二,热闹非凡。四月初八,庙会大典。宋家之女,颇得仙缘。潜心修炼,得道莲山。奶奶庙兴,教义向善。时代巨变,社会发展。今日朱河,机遇百年。乡村并市,改造搬迁。移居高楼,生活改善。老少有依,福利齐全。自贸区里,宏图大展。大厦林立,繁荣商圈。条条大路,地铁相连。配套顶级,医院。环境优美,两大公园。乡亲父老,喜开笑颜。翘首期盼,中国梦圆。吾辈有幸,作文纪念。忆古思今,重任在肩。朱河子孙,德行为先。容人自律,尊师礼贤。艰苦奋斗,不怕万难。修身齐家,爱国奉献。朱河精神,代代相传。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记者:冯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