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孔村,有一位73岁的盲人歌者,她叫范红兰,今年73岁,自幼双目失明。范红兰年轻时就会唱近百首民间小调,靠卖唱行走民间,在艰难的生活中将自己5个孩子养大。
在范红兰的记忆里,唱得最多的还属《探清水河》。不同于其他版本,她唱的《探清水河》完全是以河北方言唱下来的,对原版没有的故事细节也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可以称得上是一支别有韵味的民俗小曲。
73岁盲老太唱出河北版《探清水河》,行内人赞其唱腔“很是珍贵”
现场
“是个能人”,曾记百首民间小调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正定和灵寿两县交界处的孔村,伴着呼呼的风,村东时有说话声和狗叫声传出,与这相比,村西显得安静许多。范红兰便住在村西。
范红兰和别的老太太不同,闲暇时不喜欢拉家常,只是坐在角落里,朝天冥想。“总是会想一些年轻时候的事,想和我一块儿唱曲儿的人。”范红兰说,她今年73岁,打从有记忆起眼前就是一片黑了。听家里人说,她在4岁的时候因出麻疹没有及时医治,导致的双目失明,这让她在黑暗的世界里过了近70年。
“桃叶儿尖上尖,柳叶儿就遮满了天,在其位的这个明阿公,细听我来言呐……”范红兰拿起屋里放在沙发上的快板,缓慢行走到窗户前的台阶上,颤颤悠悠地唱起了有她独特唱法的《探清水河》。记者看到,她的手指僵硬、手部皮肤干裂,打起快板来却格外灵活。虽然她的牙齿快掉光了,但是唱曲子的时候吐字却格外清晰。
细细听来,范红兰唱的《探清水河》不同于现如今德云社唱火的版本,她唱出来的的故事发生地依然是西直门外的蓝靛厂,但却省略了火器营村,“青丝如墨染,鲜花戴哩全,有两道柳叶眉,杏眼圆又圆。”对于女主大莲的容貌范红兰还进行了详细地描述。范红兰告诉记者,像《探清水河》这样的民间小调,她曾记得近百首,例如《小放牛》《照花台》《送情郎》《喝十杯酒》《女儿孝》等。
邻居封喜明在自家院子里听到了范红兰的快板声和歌声,从隔壁走过来说:“老太太是个能人,曲子唱得极好,就是早些年出去唱曲,没少受苦……”
故事
为谋生计,早年外出学曲卖唱
说起村子里会唱歌的盲人老太太,村民们都知道,但是说起范红兰的名字,却鲜有人知。
30岁那年,干农活不称手的范红兰总想着赚一些钱贴补家用,也想自立生活,便在公公的推荐下,和附近村子里的一位盲人学习唱小曲,从那以后,范红兰开始了以卖唱为生的日子。
“整天都在外地唱曲儿,不怎么回村子,所以很少有人知道我的名字。”范红兰说。
范红兰回忆起师父带着她去外地唱曲的日子,眼角流出了泪。“学了曲儿之后,生活也有意思了。”范红兰告诉记者,跟了师父不到两年时间,她便掌握了基本的唱曲技艺,后来就开始孤身去往各个城市卖唱挣钱。“每去一个地方都会学一些新的唱法,学一些新的小曲儿小调,日积月累就全记在脑子里了。”范红兰说。
范红兰的记忆力惊人,唱的曲子句句腔调饱满。她称自己从未上过盲校,不识字,记曲子只能靠硬背和反复练习。在行走各地的时候,以自己的理解给那些民间小调注入新的灵魂,之后再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唱小曲40多年了,关于曲子的故事大都还记得。
行走民间,一手养大5个孩子
从30岁到66岁,范红兰一直在外地唱曲儿,听众们给的钱和爱心衣物,她都舍不得用,积攒一段时间便带回家给她的孩子们。
“我有5个孩子,他们都是靠我卖唱挣来的钱养大的。”范红兰说,自己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走过来的,她很幸运当时学了一技之长,能在城市和村庄的各个角落里唱小曲,日积月累,卖唱换来的钱一点点积攒起来,减轻了她的家庭负担。
范红兰作为一个卖唱的盲艺人,靠着一副好嗓子和一副陈年竹板行走在民间。“20年前,我拿出自己攒下的7万块钱,在村子里盖了现在住的房子,也算是给孩子们一个好住处。”范红兰介绍,当时她丈夫已经去世,从房子建好地基到给房子贴瓷砖她都亲力亲为。范红兰虽然有了自己的房子,但依然没有停下外出唱曲的脚步,直到66岁,才回到村子里不再出去了。“去过皖南,去过西北,也去过临近的山东和河南,为了孩子们多一口饭吃,我不敢停下来。”
如今,范红兰的耳朵不像之前那么灵敏了,腿脚也不利索了,但她还是会偶尔去附近村子里的庙会上唱一唱,她说,只要有人愿意听,她就会一直唱下去。
愿望
最后心愿,把唱的曲子传下去
临近下午,范红兰唱起了《小放牛》《卖饺子》《送情郎》……又是一气呵成,歌词一句不落。
和京剧片段的精雕细琢不同,范红兰的《小放牛》更加随性自然,她唱曲的样子惹人怜悯,古铜色的面庞上夹杂着条条皱纹,眼角泛着动情的泪花,瘦小的身躯坚定不动,只是头部轻微晃动,婉转的歌声承载着40多年经历的风霜。
范红兰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她开始担心自己会唱的这些经典民间小调失传。
“我希望我唱的曲儿能传下去,这是我最后的心愿了。”范红兰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杂家”,哪里的小曲都会唱上几嘴,脑子里的曲子实在是太多了。年轻的时候忙于生计,没有闲功夫收个徒弟。
对于范红兰唱的部分民间小调,河北省社会音乐研究会会长王为民表示,这样独特的唱法自己也是第一次听,除了《小放牛》外,剩下的都不属于河北民歌,很有可能是民间口口相传留下来的。“这些曲子中,尤其是那首河北版的《探清水河》少有人会,唱腔和曲调很是珍贵,多年后,范红兰老人会唱的民间小调可能会面临失传。”王为民说。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赵子敏
■摄/河北青年报实习记者方泽阳
■编辑/杨旭妍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