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社的卷棚顶新民居
王特起,字正之,代州崞县人。智识精深,好学,善论议,音乐、技艺无所不能。长于辞赋,出入经史,摘其英华以为句读,如天造神出。至得意不减郭黼。在张代州门下,与屏山为忘年友。泰和三年进士甲科,调真定府录事参军,有惠政,民立碑颂其遗爱。改令沁源,又迁司竹监使。朝议欲以馆职召试,会卒。
——摘自元好问《中州集·王特起小传》
王东社民居一景
一、仕途不畅
王特起大约出生于金正隆年(公元---年)前后,时正值南宋与金国隔淮水南北对峙时期。由于战事的南移,地处雁门关下的崞县反成了金国的腹地。金廷陆续颁布一些怀柔政策,使国内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当是时,商业繁盛,人口猛增,社会日趋稳定。文化方面,女真贵族大力复兴汉族文化,积极倡导“尊孔读经”,致使汉文化在金朝得到了传承和发展。《金史·文艺传》说“(金)世宗、章宗之世,儒风大变,学校日盛。士人由科举而位列宰相者甚多”。金朝侵占中原后,亦效仿宋制开科取士。汉人进士分词赋、经义两科来取,但着重于词赋。当时京城设有国子学,地方设府学,专门教授经书。科举以四书五经为准绳,更加推动了儒学的传播。
社会的稳定加之文艺的繁荣,使王特起在青少年时期便享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他博览群书,好学多思,并拜官至震武军节度使的五台名儒张大节为师,潜心受业,从而使学问大长。十年寒窗,只为一朝及第,这是古代士子所信奉的生存法则。王特起也不例外。青年时期的他累举不第,内心深感愤懑而又无可奈何。在一次应试落第后,他写了一首《下第》诗来遣发心中的不甘:
人间万事等樗蒲,敢谓何人不得庐?
胜负到头俱偶尔,狂夫安用绕床呼!
樗蒲,为古代一种博戏,类似于现代掷骰子游戏。这种博戏的结果随机性很大,主要靠运气取胜。获胜即谓之“得庐”。诗人把应试比作博戏,看得出他对科举多少有些无奈。全诗以一个赌徒的口吻来消遣心中的不忿,但怨中有豪。
金章宗泰和三年(公元年),金廷依例开科取士,这是金代第三十二次科举。据零星典籍记载,本年词赋科状元由许天明中的,同科进士还有刘彬、惠吉、宋元圭、杨达夫以及后来出任过崞县知县的彭城人毛端卿等。这一次,已年届不惑的王特起终于不负众望,荣登进士甲科。金榜题名对每一个文人士子来讲,是人生极荣耀的一件大事,但却仅仅是其仕途的起点。面对人生的这场“博戏”,“得庐”后的王特起感触颇深。一首《偶作》真实地表达了自己此刻的心境:
人情争胜似争棋,死怕输人一着迟。
黑白不分傍袖手,年来吾亦爱吾痴。
把“人情争胜”比作“争棋”,是王特起对当时社会生态的一种理解。而“黑白不分”、“爱吾痴”则是他在这场争名逐利的氛围中偶然感悟出的一种超然和豁达,正所谓“难得糊涂”。
城头村的奇特土墙
想必王特起也是一位“争棋”高手。金元时期文学家元好问称其“音乐艺技无所不能”,所指“艺技”或许包含“棋艺”。在金代,围棋非常盛行,并且出现过许多技艺高超的棋手,其中最著名者为王特起的恩师张大节。张大节字信之,代州五台人,金大德三年擢进士第,调崞县丞,累官至震武军节度使。《金史·张大节传》谓其“廉勤好学,励勉后进,又善弈棋,当世推为第一”。拜在这样一位弈棋高手的门下,王特起理当棋艺非凡。而张大节的人品和学品对王特起的影响似乎更甚。恩师去世后,王特起多次亲往坟前凭吊,并含泪赋挽诗一首,对张的一生功绩推崇备至:
砥柱堂堂阅溃川,谏书一纸力回天。
两朝眷依传龟玉,五郡欢谣被管弦。
茇舍棠阴余旧绿,夜台松月耿孤圆。
行人谩洒碑前泪,谁认颜公是地仙?
泰和三年进士及第后,已四十余岁的王特起被调任真定府录事参军。真定府即现河北省正定县,宋金时期为北方一著名经济、文化、行政中心。录事参军品阶较低,负责掌管政府文书、纠查府事、举贤弹恶等,属于知府的佐官或僚属长。王特起到任后,经常深入民间体察民情,聆听民疾民怨。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将前积陈案一一厘清。其任上操持纲纪,不避权要,兴利除弊,循声卓著,以至于离任时民众攀辕卧辙不忍其离去,并立碑歌颂其功绩。
城头村古戏台
真定府录事参军任期届满,朝廷以其“惠政”之故改令沁源县。沁源,古称“谷远”,意即“孤远之地”。其地处太岳山东麓,境内山高水远,交通不便。王特起到任后,延续了他“亲民善政”的一贯作风。据《沁源县志》载“其在沁任职廉明自失,爱民礼士,地方祀为名宦”。单究其政绩,史志所载不详,但从他留世的两首绝句《沁源道中》,后人可觅得些许端倪:
其一
野夫不识武城宰,问之无言色微改。
但说今年秋雨多,黄芪满谷无人采。
其二
踏遍西城锦石盘,暮投佛屋解征鞍,
隔林依约见灯火,山谷人家初夜寒。
这是两首叙事小诗。作者初来乍到便通过微服私访来体察民情,为民忧叹。“无人采”和“初夜寒”分别为两首绝句的点睛之笔,寥寥数字,道出了天灾人祸给农民带来的悲苦。全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读罢,一个忧农悯农的父母官瞬间跃然纸上,真实而鲜活。
王东社古槐
司竹监是王特起游宦生涯的最后一站。“监使”是一个掌管种植竹苇,以供宫廷和官署制造帘篚等,并以笋供宫廷食用的官职。据史料记载,司竹监署从汉朝开始一直设在陕西凤翔府周至县境内,现在这里还留有“司竹”这一地名。金代司竹监一度划归京兆府管辖,署址未变。此地风光独特,“南望秦岭群峰舞,北依黑河青竹翠”,历来为迁客骚人或游或隐之心往之地。王特起从地瘠民穷的沁源县来到拥有茂林修竹的终南山脚下,使其经世之悟豁然开朗,创作灵感亦必然会在经意或不经意间迸发出来。元好问《中州乐府》中收录有一首《梅花引·山之麓》,据考证为其任上所写:
山之麓。河之曲。一湾秀色盘虚谷。
水溶溶。雨濛濛。有人行李,萧萧落叶中。
人家篱落炊烟湿,天外云峰迷淡碧。
野云昏。失前村。溪桥路滑,平沙没旧痕。
丹枫下。潇湘夜。横披省见王维画。
画无声。惨经营。何如幻我,清寒此道行。
马头风急催行色,疑是山灵嫌俗客。
钓鱼矶。绿蓑衣。有人坐弄,沧浪犹未归。
这首词描绘的是秦岭北麓深秋黄昏时的景色。远方,天空昏暗、山色迷离、烟雨濛濛、落叶萧萧,目近处小桥流水、行人匆匆,这简直就是王维的一幅水墨山水画。全词笔调淡雅、墨韵别致,极富艺术感染力。
城头村观音阁
另外,《词综卷·二十六案》录有一首王特起《喜迁莺·登山临水》,也应为同时期所作:
登山临水。正桂岭瘴开,苹洲风起。
玄鹤高翔,苍鹰远击,白鹭欲飞还止。
江上层波如练,沙际行人如蚁。
目断处,见遥峰簇翠,残霞浮绮。
千里。关塞远。雁阵不来,犹把阑干倚。
数叠悲笳,一行征旆,城郭几番成毁。
白塔前朝陵寝,青嶂故都营垒。
念往事,但寒烟满目,愁蝉盈耳。
这首词的上片描述了“登山临水”所目睹的江面上的壮美景象。作者通过对“风起”、“苍鹰”、“白鹭”、“层波”、“行人”、“残霞”等意象的重点着墨,使景致高旷而富有动感,令人心旷神怡。下片则一改雄健明快的抒情笔调,以“千里”为转折,引出怀古之意。伤叹古今兴亡事,不堪回首在眼前。作者通过上下两片截然不同的情景描述,来宣泄自己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不满。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风雅之士,如今只能屈就边陲,经营竹林,其落寞之心境,令人唏嘘。
面对仕途的失意,再加上年岁已高,此时的王特起渐渐萌生出了告老归隐的想法。他写了一首叫《谩作》的七律诗,最能反映当时的心声:
有时幽鸟话心事,无限秋虫夸口才。
北阙上书吾老矣,东篱把菊思悠哉。
竹林留得巨源在,莲社召入渊明来。
不然馀子败人意,怀抱耿耿胡为开。
作者从花鸟草虫入手,引出山涛、陶渊明、周敦颐等历代隐士的闲情逸致,借以抒发自己渴望回归田园的心声。全诗语言通俗,表述直白,别有一番清悠闲淡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