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达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共云南省昆明市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所讲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研究当前我国社会治理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特点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核心问题的系统思考,认识到社会治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为新时代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治理作出了贴切的理论解释,昭示了时代价值。我们可以从理论、历史、实践与时代这四个维度来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所包含的战略、逻辑、辩证与历史的思维方法论原则。
回答“理论之问”
体现理论贡献的理论维度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初心”和“使命”的理论之源,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概念,并进一步上升为党和国家意志。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公共事务是全体社会成员的事情,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共同治理。其主体思想是以国家、市民社会和人民为治理主体,以唯物史观为建构的哲学基础,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论述了未来的理想社会特征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从理论维度上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集中在社会治理主体的广泛性、内容的多样性、目标的多重性这三个维度;同时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治理是国家统治的必要基础,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根本任务是对社会目标的复归。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形成了列宁关于社会治理思想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和构建的社会治理思想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了关于社会治理的理论、内容和体系,由此构成、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的理论之源。
回答“历史之问”
追寻历史使命的历史维度
从历史维度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有两个视角。一是历史传统视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人类所共同遵守的普遍性的生存智慧,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别离的精神家园。”中国是一个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虽然社会治理的概念并不存在,但在长期的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却又包含着丰富的与社会治理思想有关的论述。尽管这些传统思想以服务封建专制统治为目标,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作为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其中的诸多思想对今天的社会治理同样具有借鉴作用,影响并推动着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实践和拓展。二是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实践视角。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在于其从成立那天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并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局部地区进行的治理实践,为国家在建设和改革阶段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实践准备。新中国成立后,新政权的建立要求党和国家根据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的目标变化而对社会治理的层面与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从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格局与变迁轨迹来看,我们党在不同时代都以新理念、新思路渐进建构起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使中国社会治理在不同层面取得重大进展。
回答“实践之问”
立足实践基础的实践维度
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实践来看,他16岁到陕北梁家河插队整整七年时间,在这个基层锻炼的阶段,什么是人民所需、所盼,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情怀,已经深深植根在他心中。在这之后,29岁的习近平到河北省正定县担任了三年半的县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常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习近平总书记到福建省宁德地委担任地委书记后,他心系全国头号难题——贫困问题,探索民生保障改善、提供公共服务等一系列治理之道。到浙江省担任省委书记后,他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在浙江省提出践行“八八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理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一系列观点和论述是他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致力谋划改革发展的结果,这为现阶段的社会治理打下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个人在工作实践中的思考和体会,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例如,《摆脱贫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实践,反映民意、贴近民心、契合民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实践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突出表现在: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着力推进合作共治;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公共服务为抓手,夯实社会治理基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国家安全体制为基石,健全立体的公共安全体系;以基层为中心,以条线为抓手,加强城乡社会治理;以法德共治为框架,推进诚信建设,完善社会治理规则体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路径,稳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系列创新性的社会治理实践,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理论。
回答“时代之问”
反映时代背景的时代逻辑
从时代维度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有两个视角。第一个是“问题视角”。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清醒认识、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明确了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时代课题。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彰显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客观现实逻辑,并不断把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推向前进,进而深化、拓展和升华。第二个是“发展视角”。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社会各个层面的束缚被释放,社会活力被激发,整个社会的组织方式、关系风格、结构特征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治理方式不断转轨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矛盾。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已渐进到深水区和攻坚期,任务繁重、关系复杂、矛盾凸显。由此造成经济体制的变革难以适应社会治理的需要;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调整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模式固化导致社会治理改革步履维艰。习近平总书记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与未来社会发展态势,精准设计、精准施策,对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障碍进行了有效的调试和安排。
(责任编辑龙敏飞)
年第12期《社会主义论坛》“理论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