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定唐代的寿阳村何处寻正定县吴兴村地

河北省正定县吴兴村唐代称之为“尚德乡-寿阳村”,是唐末成德军节度使王氏祖茔所在地。自唐以后,历代史书无一记载,寿阳村凭空消失了?万幸的是出土文物给我们讲述了这段被历史尘封的故事。

年4月28日,在正定县吴兴村西南二里,于家庄村北南水北调工程S7标段2中区施工中,出土了一通唐成德军节度使王士真的墓志铭。

碑文上记载:“王士真唐顺宗元和四年春三月己酉卒,以其年六月廿八日壬寅,葬于恒府寿阳原囗(此处破损一字)先茔"。成德军节度使王氏祖茔地址,一直是考古学家心中未解之迷,此碑出土,寥寥数字,但有独特价值。一是填补了考古成德军节度使王氏祖茔正定空白;二是发掘出了吴兴村唐代“寿阳村"的兴衰。

王氏祖茔,吴兴村老辈子俗称“王家疙瘩”,六七十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给推平了。到后来“王家疙瘩”也就被老百姓渐渐给淡忘了。但尘封于地下的历史却露出了他本来的面目。

据出土墓志考证,唐代尚德乡寿阳村一带风水好名气大,许多达官贵人,商贾争相在此卜地通吉修建坟墓。单从出土的唐代墓碑文字记载和成德军节度使祖茔选址可窥一斑,想当年,寿阳村在显赫一时的地方割据军阀成德军节度使家族,统治河朔重镇(恒州、镇州、真定)一百五十多年,可谓人杰地灵啊。

据出土墓碑巜唐故夫人京兆杜氏墓志铭》碑文记载:“(杜氏)以(文宗)大和四年六月廿日卧疾,终于镇府真定县安乐里之小寝。以其年九月廿九日迁于祔于府城西北五里寿阳村之原先茔之左次”。这里的安乐里是现在的正定县教场庄。

另据《刘君(忠孝)墓志铭)》碑文记载:“(刘君)炎帝之派裔,其远祖仕赵,因囗(破损一字)永居于此,今即常山真定人,……便以其年(文宗开成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卜地通吉,安厝镇府北寿阳村西南囗囗(破损两字)之原,礼矣。”

又据《唐张公(怀实)墓志铭》碑文记载:“张公与赵氏以其年(德宗建中三年)四月十八日合葬于恒州东北十里尚德乡寿阳原,礼也”。

从以上岀土墓志铭内容、地域所指,我们可以推定,现在的吴兴村在唐代称之为"尚德乡-寿阳村”,是一块被达官贵人看好的百年陵寝的风水宝地!为什么这么一块风水宝地突然在唐朝后消失不见了呢?

据史料记载分析,唐末,王士真后代历代世袭成德军节度使一职,极盛时期,管辖范围东至山东的滨州、德州,南至赵州,西至太行山麓,北至易州定州。

故此,强权曾经极度膨胀,对唐王朝听调不听宣,出尔反尔(如王承宗、王庭凑、王镕等),唐朝数次用兵,将其剿杀击败,受过重创;其次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纷争,外敌契丹大举进攻中原,焚寺烧庙,掠村毁田,所过之处一片瓦砾,当年龙兴寺大佛及寺院就是这个时期被毁坏的,寺僧及碑文曾有文字记载。

可想而知,那么亮眼的百年地方军阀祖茔被毁,也尽在情理之中了;还有明朝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五次用兵,第一仗就是在真定城、滹沱河两岸展开。当时,燕王朱棣师出无名,当地百姓仇视并抵御,最后却是以明军大败而告终。战后百姓大部分被燕王杀戮或逃亡,所剩无几。

林林总总,寿阳村这块风水宝地也就连同成德军节度使王氏坟茔,一同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之中了……。(于联宏)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51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