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玲玲预约 http://baidianfeng.39.net/敦煌在甘肃省西北角,地接西域,是我国较早接触佛教的地方。两千多年前已经是中国和西方各国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的要道。敦煌莫高窟是综合艺术。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种形制;洞窟内的主体是动人的彩塑;灿烂的壁画布满全窟,三者互相呼应,交相辉映。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我国古代艺术最重要的宝藏之一,它建在戈壁边岩的峭壁上,南北长一公里,南区有个洞窟,里面有多身彩塑、平方米壁画。其中主要部分是一千五百多年前,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陆续修建成功的,特别是从北魏到唐末的壁画代表了我国古代艺术的优秀传统。壁画既是崇拜的对象,也是教化信众的“视觉文献”。唐代一般称这些壁画为“变相”。敦煌石窟壁画是汇集千年中国艺术的美术馆,不同阅历、不同专业的人在其中所能挖掘的内容各不同:搞音乐的人会在《反弹琵琶舞乐图》(莫高窟第窟,中唐)中搜寻当时的箜篌、阮的形状;学舞蹈的人会在《无量寿经变之舞乐图》(莫高窟第窟,初唐)中看到唐朝流行的胡旋舞的动作;学历史的人看《张骞出使西域图》(莫高窟第窟,初唐)关于此事的唯一图像记载;搞建筑的在《五台山图》(莫高窟第61窟,五代)里看唐代建筑的式样;搞农业的看当时农耕达到的程度等等,各行各业都能从中找到渊源。敦煌石窟,经历了北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壁画与雕塑中呈现了‘褒衣博带’、‘秀骨清相’、‘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艺术风格由北魏的阳刚,到隋唐的‘超逸圆浑’,再到‘贵柔、守雌、尚静’之宋、元、明、清的文化精神。壁画的题材内容有七类:1、尊像画。是指佛教诸神祇的画像。主要有最高智慧、大彻大悟的佛像,自身觉悟又能普度众生的菩萨像,虔诚修行、求得自我解脱的弟子像、彪悍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等佛教神祇的塑像。还有佛教神祇天龙八部中的乾达婆、紧那罗,即飞天。佛教尊像的绘画讲究比例尺度,而对于飞天,工匠们却可以大胆发挥创造。“飞天”的名字最早见于东魏《洛阳伽蓝记》中的记载:“飞天伎乐,望之云表。”历经百年,“伎乐”的本分没有丢失,而“飞天”本来却是佛经中的乾达婆与紧那罗的总称。乾达婆是古梵语的音译,意译当为天歌神,传说他周身散发香气,是以歌舞、鲜花供养佛的护法神,因此又叫香音神。紧那罗是他的妻子,是为天乐神。夫妇二人形影不离,每当佛讲经说法以及最终涅槃之时,乾达婆便飞翔于天宫之上,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紧那罗则在天宫中为佛陀、菩萨奏乐、歌舞。后来,二者的形象逐渐融合,功能也在“伎乐”上趋于统一。同是“伎乐”,来到中原的飞天,更加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现。从宋代的宫廷画院兴起开始,飞天形象日趋程式化,面相丰圆,神情持重,多着菩萨盛装。用线塑造形象,设色浅淡,多为白描人物,青绿色基调,仅在饰物、裙、巾带上敷彩。直至元代,在密教繁盛时,敦煌的飞天从天空中彻底隐去。▲捧珠飞天(宋莫高窟76窟北壁)2、释迦牟尼故事画。释迦牟尼作为佛祖,是修行者效仿的榜样,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题材。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因缘故事是三类在早期的敦煌壁画里被描绘最多的题材。本生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降生以前各个世代教化众生、普行六度的种种事迹,也就是佛祖的前世故事。▲第窟北壁尸毗王本生故事北魏北魏窟北壁尸毗王本生故事尸毗王是莫高窟北魏窟北壁墙上的中心人物。这幅画是依据《贤愚经》绘制的。经中说:“帝释天化作一鹰,毗首羯摩化作一鸽,鹰追逐鸽,鸽飞至尸毗王腋下寻求保护。尸毗王想到自己立誓普救生灵,如还鸽与鹰,害鸽一命:鸽不与鹰,鹰即饿死。用什么办法才能同时救护两个生命呢?决定割自身的肉,以救鹰命”。壁画中,尸毗王坐在那里,左腿盘起,右腿自然下垂,是种很随意的坐相。仔细看,他的右手托着一只鸽子,左手扬起,试图要挡住空中那只虎视眈眈的老鹰。接下来,他将要割下自己的肉喂给老鹰,以此换来鸽子的性命。他没有丝毫畏惧。这幅人物画像正是敦煌早期壁画艺术的代表。3、中国古代传说神仙形象。在敦煌莫高窟西魏(公元——年)窟和窟窟顶壁画中,出现了很多中原汉族上古神话传说中的神灵与异兽形象,如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四方位神中的朱雀和玄武、人首蛇身的开明神兽、身生羽翼的鹿形“飞廉”、人头鸟身的“千秋鸟”……也出现了风、雨、雷、电四神。▲伏羲女娲-莫高窟第窟-窟顶-西魏4、经变画。把将某一部或者几部有关佛经之主要内容组织成首尾完整、主次分明的大画的“变相”。经变画的意思是用图像的方式来演绎佛经。佛传和本生故事画是鼓励苦修,但讲求实际的人却希望能够有一种便捷实惠的修行方式。这是隋唐时期长安、洛阳为代表的中原地区著名画家们独创的中国佛教艺术。盛唐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作为经变画的背景,中国传统山水画也有了表现和发展。初唐窟西侧墙壁绘制的是《法化经变》中《化成喻品》的故事。它的技法正是画史上所记载的“青绿山水”。唐代以画青绿山水著称的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并没有画作存留,但在洞窟中却能够看到画史所描述的青绿山水的特点:注重以线描勾勒,施以明亮色彩。而处于西北边陲,敦煌不仅受到中原画风的影响,还创造出了独特风格的山水画:窟东壁北侧的《文殊变》中不自觉地把西北风光画融入了青山绿水画中,它的土地上有断裂的沟壑存在,那是敦煌附近能够看到的景观。▲阿弥陀经变-莫高窟第窟-南壁-初唐他们将佛经思想和中国传统的人物画、建筑画、山水画、花鸟画、社会生活风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宏伟壮丽、气象万千的理想中的佛国世界。现在唯有敦煌石窟保存了三十余类经变画,如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华严经变、金刚经变、千手千眼观音经变、梵网经变等等。5、佛教史迹画。描绘佛教传说与传播历史的壁画,多取材于对各个高僧、圣迹记载和《法显传》、《大唐西域记》、《西域传》等。如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圣迹五台山图,长13米,高3.6米,面积46.8平方米。▲莫高窟第61窟五台山图-五代画中详细描绘了大量古代佛教建筑(寺院、兰若、草庵、佛塔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和灵异现象等,共有榜题条。此外,“五台山图”还呈现了许多古代社会生活民俗场面。图的下部描绘了从山西太原到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山川道路和旅行、送供、拜佛者,看到不同身份各阶层的人物服饰和活动场面。“五台山图”也是一幅大型的山水画。它以山水串联各个独立画面,从中可以见到五代时期敦煌山水画的风格。同时,壁画描画了朝鲜半岛“新罗王塔”“新罗送供使”“高丽王使”的形象,是和东亚古代文化交流的反映……等等6.供养人画像。在人们惊叹敦煌莫高窟,总会提出一个问题:这些洞窟都是什么人建造的?他们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多的洞窟?其实,答案就是壁画上的供养人画像。供养人就是这些洞窟的主人,就是莫高窟的建造者。供养人身份复杂,主要有世家大族、文武官僚、僧官、僧尼、商人、工匠、牧人、行客、侍从、奴婢和善男信女等。供养人有敦煌历代大族、地方长官、僧界大德,也有一般下层平民百姓。他们是活跃在敦煌历史上的人物,因此这些画像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都督夫人供养像-莫高窟第窟-盛唐7、装饰图案。敦煌石窟不仅是一座历代画库,还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丰富的一部装饰艺术的图典。“图案”一词,是20世纪初由国人学子从日本引入的,传统上称为“藻饰”、“纹样”。在美学上泛指为美化物体施行的装饰,它包括纹样、符号、色彩以及器物造型等。此外,敦煌壁画涉及的种类很多,在壁画中就展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场面,反映的现实生活十分广泛。不仅有社会生活画。还有军事、乐舞艺术、舞蹈画、百戏、婚姻嫁娶,交通工具,民俗风情等等。莫高窟壁画被堪称为百科全书、墙壁上的博物馆。总之,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留下的多元文明荟萃的文化艺术宝藏。不管是塑像也好,壁画也罢,艺术家要想表达涅槃的主题,自己先得是悲哀情绪的观察者,同时自己也应该对这种悲哀感同身受。敦煌莫高窟壁画融汇了我国多民族艺术,吸收了来自西域艺术的养分,形成了发展脉络清晰、自成特色的敦煌佛教艺术体系,包含了建筑、雕塑、壁画、音乐、舞蹈等多种门类的艺术;其中壁画艺术又包含了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画、花鸟画等等不同画科的绘画艺术。这是我国对世界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参考资料:《灿烂佛宫:敦煌莫高窟考古大发现》(樊锦诗/赵声良)《莫高窟史话》(樊锦诗编)《敦煌》(樊锦诗)